Copyright © 2002-2020 qhdhkj.net 青海大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青ICP备2020001224号
我相信,这是个已经烂透了的话题。但是我还是想写,因为工作的关系,在研究微信的同时确实给了我太大的震撼。
2011年,全球开始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solomo。social local mobile。当时认为这是互联网下一个发展方向。可是当时能对应的上的产品并不多,而日后这个理念也逐渐被人淡忘。可是微信并没有忘记它。
曾几何时我认为微博是有可能接近这个理念的。微博几乎可以接近solomo的全部特性。所以那时的我在做着微博的研究,试图在微博打开一个缺口,让它完善其最薄弱的local环节,将线上转换到线下的实际用途中。可是总是找不到突破口,国内也有很多人在为此努力,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以微博为基础的产品,可是迟迟却无法成功。最后我总结其原因发现,微博是一个以事件为关键索引的产品,它本身就缺乏对人的有效引导能力,缺乏对社交关系的绑架能力,所以它很难对人的行为有所引导。简单的讲句人话就是,微博更多的像一个内容提供服务,而不是社交服务。它真正薄弱的不是local,而是social。
微信的出现,大大的震撼了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界,而中国庞大的市场保有量也让微信拥有足以撼动世界的力量。人们对于微信的成功有很多解析。但是我更乐于相信它的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真正实现了solomo这个先进理念的先进产品。
首先微信用ott的方式,用qq天生的用户资源完成了对social基础的建立。它极低的使用门槛,和新鲜的语音对讲,充分吸引了足够多的qq用户在手机上安装了这么个小玩意。而之后随即的摇一摇出现,让微信开始具备自身延展独有Circle的能力。直至朋友圈独有的私密评论方式出现,微信建立了自己良好的social system。
而之后的微信并没有着急上火的如同微博一般开始去考虑怎么利用这个social system盈利,它开始了下一轮建设。它推出了两个重磅功能——游戏和公众平台。
先说游戏,游戏绝对是巩固social system最优秀的工具。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就是性和竞争。前者,张小龙就是依据这个来做的微信,而后者,游戏被引入了进来。为了证明这一条,第一个微信游戏是打飞机,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多贴合微信的特性。微信游戏的推出,将微信的社交性能推上了一个巅峰,几乎可以以此为分水岭,从此之后微博渐衰。
而第二个重要的东西,是公众平台,这是微信走向local的一步极其漂亮的棋。到底要如何本土化,很多人考虑的都是如何贴近本土资源,就连现在阿里巴巴还是如此考虑,于是把一个支付宝手机钱包做的乱七八糟。可是微信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它将选择权开发权放给商家。一句“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忽悠的商家晕晕乎乎,6亿用户,配上个品牌说。铺天盖地的微信公众平台就立起来了。大街小巷全都是扫码送优惠,扫码送打折,弄得你没有手机来关注各微信公众平台就跟是后娘养的似的。于是在商家自主的培养下,用户们开始纷纷使用起微信作为自己本土生活的工具。
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点我不知道,但是几乎九成的商家都意识到“自己建立品牌的时候终于来了”。商家们默默的为微信的本土化服务奉献上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而就在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大本土化的力度,微信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配上滴滴打车,拉开了移动支付端的战斗序幕。支付宝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随即参战。这场战斗从头到尾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支付宝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打着一场艰难的保卫战。对于微信而言,赢了就啃下了一块大地盘,而输了大不了就跟以前一样。对于支付宝而言,这是生命线的较量。于是支付宝打的步步谨慎,微信打的华丽多变。就在支付宝全力维持着自己的战线之时,微信的一个抢红包顺利偷机成功,大量用户莫名其妙的就投入了微信支付的怀抱。支付宝这一仗输的太难堪了。
顺便提一下支付宝推出的战略性进攻产品“来往”,这个高仿产品妄图用淘宝那薄弱不堪的社交基础来形成进攻的桥头堡,结果“来往”来而不往了...幸好当时没把阿里旺旺投进“来往”的进攻序列中去,否则连阿里旺旺都搭上了。
微信在顺利拿下自己的local领域后,开始充分巩固自己的本土化服务能力,不但推出线下商家的微信支付,更是开始与线上大力合作,大众点评,京东纷纷纳入微信支付的范畴,进一步强化其本土工具的能力。至此,微信已经充分完成了其本土服务能力的建立,所剩下的只是充分的调动其social这个强大的军备力量,慢慢的蚕食支付宝的地盘了。支付宝不再可能是微信的对手了,微信真正的对手变成了国家金融机构!
mobile我都懒得解释了,微信完全就是一个为mobile而生的工具,不过还是要提一下微信对于mobile的重视程度。首先它早期完全只有mobile版本,后来出现的非mobile版本也只是一个补充工具,并不是主版本。其次,它极度强调mobile特性,包括位置共享,超省流量的语音对讲,语音文字转换,这些都是其mobile特性。最后它还和联通一起搞了个微信卡,试图从根源上完善其mobile特性,成功与否还要再看看,但是这个想法真心不错。虽然OTT了三大,但是喝水不忘挖井人,回头还是分杯羹的态度还是令人欣赏的。
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几乎所有全屏幕手机都装有微信。在我做调查期间极少数的没有装微信的人都遭到了旁人的耻笑和真诚的帮助。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微信只是用来刷朋友圈和看新闻,这不是什么坏事,这就是传说中的微信生活,所谓生活就是你不觉得它重要,但是就是你的习惯。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微信公众平台,超过20%的商家愿意付费来完成这个“自己的品牌”建立。
微信为什么这么强大,一个具备社交化,本土化,移动化的产品,将从最大程度上绑架用户的社交领域,引导用户的消费方式,最终成为用户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产品如何不强大?